博客年龄:17年10个月
访问:?
文章:446篇

一堂作文赏评课

2012-03-27 10:39 阅读(?)评论(0)
 

    上次公开课错过了录像,要重来。讲什么呢?现代文?古诗词?都已觉不新鲜。作文吧?指导作文呢?还是作文赏评?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作文赏评内容更充实些。可作文赏评的一般套路又有什么特别呢?寄希望于学生自我评得精彩,会吗?有风险。自己一直倡导学生写情感性的作文,那就煽情吧?能煽吗?有风险。除此之外,好像别无它途,那就试试吧,反正自己一贯不沉稳。

    写过的几篇文学性较强的命题作文,都不甚满意。突出的是没有情感可言,学生更写不好通过一件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决定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就练习借一物抒一情的写作方法,不求长短,不求其它。

怀着忐忑的心情批阅学生作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几篇理想的作文,怎能上好赏评课呢?批阅下来,还是有些欣喜。但欣喜之余还是担心,因为这样一堂课老师能左右多少?学生能不能自评?学生能不能产生共鸣?学生能不能被感动?我无法确定。

    带着未知的心情走进课堂。一开始我用了阎维文的《母亲》MV导入,除了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外,前几句的歌词正体现了本次作文的一个要求:一事一物见真情。歌词是这样的: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在总结了本次作文优缺点后,开始赏评几篇优秀作文。第一篇是任显达同学的《长椅子》,写的是初三教室前的两张长条椅。同学们课间总喜欢坐上去,为了能坐在一起,总喜欢把两张长椅搬到一起。读完之后自然引起共鸣,因为每个同学在课间都挤坐过。小作者在文章最后表达了对初中生活的留恋和同学间深深友谊的感动,让同学心底泛起了一丝涟漪。

     第二篇是王迈同学的《英华大棉袄》,题目一读出,同学们就一阵骚动,因为这一题材对大家来说太熟悉了,太亲切了,每个英华同学身上都有一件英华大棉袄。小作者在最后写道:这件大棉袄记载着我们那美好的英华生活,见证了我们的一段青春岁月。真的是说到了同学们的心坎儿上,同学们在嬉笑之余,心中多了一份沉思。

    第三篇是亓玉倩同学的《角落里的花儿》。教室的书橱上有一盆吊兰,那是亓玉倩同学一年前拿来的,她就借这一盆吊兰表达了时光的流逝,转眼间自己已是一名初三毕业生了,吊兰就在大家面前,读来还是挺让同学们唏嘘的。

    第四篇是牛梁同学的《爷爷的拐杖》。这时我才想起该放背景音乐的,于是我点开了《班得瑞-Morning Sun》的曲子,深情婉转,正配张鼎霖同学沉静的朗读。小作者写道在搬家收拾东西的时候,滚出了一根棍子,仔细一看原来是爷爷的拐杖,由此想到了爷爷,想到了爷爷曾经的牵手,曾经蹒跚的步履,而现在爷爷不在了。文中特别有这么一句话:爷爷的大手很温暖,包裹着我的小手。让同学们品评后,我和同学们一块修改为:爷爷的大手包裹着我的小手,很温暖。这句话我又特意读了两遍,这个时候,大多数同学动容了。这篇作文中还有几句精彩的话:望着空荡的房间,心里也空荡着;屋子越大越冷清,屋子越小越温暖。这篇文章评完后,教室里非常安静,我的声音再小,仿佛都是那样的清晰。我想后面的老师也被深深感染了。

     到了这个时候,我想对这节课我已经满足了,以至在后来的赏评中,竟然有点忽视了语法、用词上的建议了。

     前面四篇都非常符合我的作文要求:一物一情。既有具体的物,又有真挚的情。还有两篇虽然不能体现“物”,但情是有的,且一定会引起共鸣,所以让大家一起欣赏。

     第五篇是王圣祥同学的《怀念》,写的是已经离开的物理老师。王圣祥是个在课堂上不言不语,曾经是语文考试全年级唯一不及格的孩子,没想到这次作文写得相当有感情。有这样的细节描写:那伴着湖北口音的好听的普通话仿佛还在耳边,那规规整整的板书、和蔼的笑容仿佛还在眼前。还有深情的表白:这个春天,您没有赴约,只有我深深地思念与满怀期待,我是不是再也见不到您了?

    此时此刻,全班同学的情绪都被调动了,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这位老师的。

    第六篇是新生于林玉同学的《一辈子》,表达了对“缘分”的感受,与母亲的缘分,与同学的缘分。最后她写道:一辈子好长又好短,好多事情还没有做就已经晚了。下辈子还会遇见吗?亲爱的妈妈,亲爱的伙伴,亲爱的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篇作文是于林玉自己读的,读到最后,她地声音哽咽了,除了那淡淡却婉转的《班得瑞-Morning Sun》,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也没看同学,仿佛也没再讲一句话。

    这作文课,要成感恩课了。

    还有准备好的几篇作文,来不及读了,因为还要读一下自己那拙劣的下水文《梅儿开了,谢了》,文中的梅是学生所熟悉的,已经向他们介绍无数次了。文中的人是学生熟悉的,也是他们挺怀念的。文中插入了歌曲《滴答》,一直不敢确定是否合适,但课堂上听起来竟也般配。虽然学生不熟悉,但很明显他们喜欢上了,这来自《北京爱情故事》的插曲。巧合的是两天后校广播站也播放了这音乐,很多同学都跑来兴奋地说:老师,你听!仿佛我是知音。我想他们一定是记住了那堂课,也便记住了这音乐。

    教室的上空弥漫着情感的音乐,仿佛一切都不用多说,学生知道了这篇作文该怎么写,生活该怎么过。

    课堂的最后借用了于林玉同学的作文主题,送给了同学一首《光阴的故事》

    铃声响了,学生都没有动……

  最后修改于 2012-04-10 20:47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清明 下一篇:梅儿开了,谢了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